基本介紹:
夫金者,金家山(1)也;夫湖者,東劉湖(2)也。山水相依,渾然一體,天生旅游勝境;因緣際會,合二為一,統稱金湖濕地(3)。
斯山也,金家大山,上下五百年;國營林場(4),方圓二十里。環山見田畦,平地凸起,宛若覆船;繞水俯大江,雞群鶴立,神似木魚。左青龍(5),東望江口(6),明清繁華如煙;右白虎(7),西牽仙女(8),阡陌縱橫似棋。金生水,千載養生池,山高水長;水生木,百年常青藤,樹大天低(9)。古槐山上長,年輪起嘉靖;池杉(10)水中生,行程遠萬里。彌陀(11)古埠來,新舊兩址,香火續唐宋;金姓何處去,前后數說,譜牒存世系。布谷催春千百載,豌豆八哥訴衷情;酸棗結果無數年,五眼六通作菩提。小徑上山頂,安步當車,漸入佳境;大道連通衢,風馳電掣,直達漢宜(12)。
斯湖也,云夢之微縮(13),沮漳之出口(14),《尚書》有載;楚郊之余韻(15),百里(16)之流風,《國語》有據。下里巴人(17)高歌,曲俗和眾,處云水之際;陽春白雪(18)淺唱,曲高和寡,在夢鄉之域。逝者如斯夫(19),官語尚在;來者猶可追(20),鄉音依稀。刀光劍影,戰國演七雄;花前月下,楚墓(21)埋天機。馬放東湖(22),屯兵之處紛爭起;刀槍入庫,鑲藍之旗(23)干戈息。家魚洄游灣,留下“江花”有情種;野生蘆葦叢,擔走“魚秧”無人區。學大寨,精心繪藍圖;抗洪災,同心筑長堤。如魚得水,人打江湖過;如人插翅,魚從波浪起。遑論過往,且看今朝。東湖不減西湖,有容乃大,與大江共命運;江北堪比江南,有鳳來儀,與大地同呼吸。
金湖濕地之美,何謂之耶?或曰山雖不高,只作小家碧玉,但得天之神韻;或曰水雖不深,不比大家閨秀,但接地之元氣?;錃v史,一脈相承;覽乎山水,兩者互濟。道是山借水為衣,增色良多;亦說水借山為骨,添彩幾許。煙墩包(24)上懷古,云長舉煙退敵,吞云吐霧;呼風廟(25)前尋幽,關公消暑納涼,呼風喚雨;曬經山(26)前遐想,唐僧燒香拜佛,驚天動地;彌陀寺(27)里覓蹤,昌明現身說法,蛙鳴鶯啼;三佛寺(28)內許愿,觀音賜福結緣,善解人意;清真寺(29)中禮拜,安拉蒞臨贈言,艾瑪乃提;仙女廟(30)后沉思,村姑浣紗未歸,憐香惜玉;謙泰吉坊(31)憶舊,秀才取水釀造,撫今追昔;魯家港里溯源,愚公挖山筑壩,前赴后繼;花廟河中問訊,文曲云游訪學,輕言慢語。山水一品,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;古今百姓,百代鄉風傳百代子弟。
噫吁,凡畫山水,意在筆先;凡謀規劃(32),貴在創意。山為魂,巍巍乎,九百畝林海,兩百類生物,相映成趣;水為脈,洋洋乎,七十里水路,十二道水渠,標新立異;湖為形,蕩蕩乎,八百頃碧波,三十里環道,自成一體。水上娛樂,野鴨為伴兮,白鷺為侶;濕地保護,蝴蝶為舞兮,蜻蜓為戲;休閑度假,景區為家兮,景物為籬;多元文化,鐘鼓為樂兮,絲竹為器。
壯哉斯山,美哉斯湖!雅興所至,不忘近山親水;閑情所在,莫失觀光探秘。仁者樂山,值此時光靜好,相約知音成行,作溫馨之游;智者樂水,正當歲月如歌,早定佳期泛舟,成浪漫之旅。
嗟呼,金湖!納山水之靈氣,妙不可言,小邑幸甚;采日月之精華,美不勝收,故土大吉。人利山水,蒼山不老,流水不腐,山歡水笑,人間不缺回音壁;山水利人,山遂人愿,水到渠成,心平氣和,世上方有通天梯。
注釋:
1.4.9.10相傳金家大山因500年前一金姓人家在此植樹得名,古祠堂的柱礎、石門檻等遺物,因修彌陀寺而掩埋在山門偏右50米處的停車場下。此山從北向南夾在魯家港和花廟河之間(山上有水池多處,印證了“山有多高,水有多高”的民諺),南臨東湖,東、南、西三面地勢較低,只有北接曬網山崗,林木茂盛。登上山頂,可眺望十里之外。抗戰時期,國軍和日軍先后在山上鑿壕據守,現遺跡尚存,為雜草朽木覆蓋。這里原為金山大隊林場,后為縣林科所(國營林場),以育種阿爾巴尼亞的油橄欖和推廣適合本地特點的速生樹種為主。這些油橄欖是1964年周恩來從阿爾巴尼亞引種的,后傳到枝江林科所、安福寺安全林場試種,收獲過橄欖油,當時稱之為“山豬油”。金家大山現有松雜混交林500余畝,杉樹林等300余畝。這里有馬尾松、濕地松、雪松、水杉、池杉、香樟、楓楊、銀杏、冬青、樸樹、楷樹(黃連樹)、柏樹、櫟樹、棕樹、構樹、榔榆、皂角樹、泡桐樹、桂花樹、梅花樹、石榴樹、南酸棗、黃楊、女貞、枸橘、枇杷、梔子、石楠、桂竹、水竹、窩竹、雷竹、葛藤、百合、牽?;?、金銀花、月季、薔薇、野玫瑰、茅草、桔梗、蒼術、天冬、野菊、青蒿、蒲公英、魚腥草、馬齒莧、車前草、半邊蓮、松樹菌、茅草菌、青草菌、地衣等植物達150多種,市政府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有五棵(槐樹一棵、黃連木一棵、樸樹一棵、冬青一棵、香樟兩棵),其中大槐樹的樹齡最長,約生于1552年(相當于明朝嘉靖三十年左右),至今達465年。
這里植物界有“三絕”。一是100多棵池杉生在水中,被譽為“荊楚一絕”。池杉原產美國,20世紀初引種我國。池杉為落葉喬木,與水杉相似,但它喜生沼澤地,樹干基部膨大,直入水中,比水杉更耐水,更耐腐蝕,是造船的優良木材,被稱為“兩棲植物”。二是枝江楓楊,極具地域特色,堪稱“枝江身份證”。該樹為普通楓楊的變異品種,20世紀70年代末,縣林科所所長閆孝貴在董市鎮周湖村發現。枝江楓楊與普通楓楊相反,它樹葉單生,樹皮光滑,材質紅潤,與眾不同。經專家多年觀察后,該樹種被聯合國國際植物協會命名為“枝江楓楊”。科技人員先后在周湖發現大小六株,后成功引種到金山。三是南酸棗,它的果實叫“五眼六通”,也稱菩提子。南酸棗里面有五顆種子,像五只眼睛,首尾貫穿打通,制成佛珠,便稱之為“五眼六通”,是佛教界善男信女的心愛之物。2008年底,負責枝江彌陀寺復建選址的武漢歸元寺知客悟證法師來到金山,一眼就看到高高的南酸棗樹上的果實,大聲說“機緣到了!”參與選址的眾人也認為金山林場山清水秀,遠離喧鬧,是個清靜的地方,異口同聲地對著大山念起“阿彌陀佛!”金山林場,非你莫屬!
金山上野生動物十分豐富,有野兔、野獾、野雞、野鴨、斑鳩、喜鵲、烏鴉、布谷、八哥、翠鳥、畫眉、白鶴、白鷺、灰雁、鵪鶉、燕子、麻雀、苦惡鳥(本地稱苦哇子)、蒼鷺(本地稱青樁)、知了、蝴蝶、蜻蜓、青蛙等,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白鷺和布谷鳥。白鷺屬于候鳥,每年春天有成千只停留在金山池杉林里,蔚為壯觀。布谷鳥是大杜鵑,因其叫聲似“布谷”,故名。這種鳥在外地大多是二聲一度,但在本地偶爾也可聽到四聲,即“豌豆巴果(八哥)”,因而俗名又叫“豌豆巴果(八哥)”。布谷鳥叫時正值豌豆(實為蠶豆)掛果,提醒農事。
“豌豆八哥”在當地有個故事。說是很早很早以前,張望的后媽王心婆生了一個弟弟叫張歸,兄弟倆關系很好,但后媽偏心張歸,欲將張望趕出家門。一天,王心婆交給兩個兒子一人一升豌豆種,并吩咐老大種在南山上,老二種在北山上,等發了芽后回來,否則休想歸家。半個月后,張望的豌豆發了芽,收起鋪蓋高高興興回家來。王心婆見親兒子張歸未回來,才知道在分種時把被開水煮過的豌豆錯給了小兒子。王心婆與張望一起去北山找張歸,卻只找到一堆白骨。原來,張歸播下母親用開水煮過的豌豆,怎么也不見發芽,長期住在山上,被老虎吃了。張歸死后變成一只鳥,嘴里不停地叫著“豌豆八哥,親媽害我!”其聲凄厲,至到如今。
苦哇子是一種涉禽的土稱,學名為白胸苦惡鳥,也稱白腹秧雞。因其鳴聲為“苦哇!苦哇!”的諧音,農夫則以其聲命名??嗤圩拥慕新暜惓F嗤瘢忠鹑藗兊穆撓牒屯?,說苦哇子是寡婦托生,向世人傾訴她前世的苦難。與民間的傳說恰恰相反,苦哇子的鳴聲并非訴苦,而是求偶的和聲。早春,苦哇子從越冬的山洞里飛出來,唱起世代不變的情歌。一到夜深人靜,男女對歌,此起彼伏,奏起春的旋律,撩起春的愛意。因此,現代人們稱其為“愛情鳥”。自古就有好逸惡勞的壞娃子想出壞主意,做鳴器參與苦哇子的對歌,誘騙苦哇子上當,最終捕殺它,將它變成下酒菜。隨著科技發達,播放錄音更加逼真,誘騙力更強,一夜可滅一方之鳥,如果再不加以保護,此鳥近年內就會滅絕。
2.22.23東湖原名孫家湖,含現在的劉家湖和毛湖淌?,F濕地湖區包括今名東湖和劉家湖。據清同治五年(1866年)《枝江縣志》載:“孫家湖在縣北九十里,湖分東西,地沃可耕?!鼻宄酢霸O荊州駐防,湖西為鑲藍旗禁軍牧地,與民耕牧相錯,時有爭控。前令王世爵詳請各憲,以西湖地丈實三千畝,撥旗軍牧放,余皆民地。此乾隆五年案也?!睎|湖略呈方形,湖底平坦,聚魯家港和花廟河之水源,匯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。上溯十里,有1956年“當代愚公萬人大會戰”建成的魯家港水庫(中型),承雨面積40平方公里,水面5000畝,現為城區20萬人的飲水源。此溪發源于當陽市梅家瑙,注入東湖,全長33公里,枝江境內長22公里?;◤R河發源于當陽市跑馬崗,注入陶家湖和東湖,全長20公里,枝江境內長18公里。1953年至1954年,在石子嶺東攔河修筑一座承雨面積30平方公里的石子嶺水庫,現為問安鎮的飲水源。相傳宋朝有一個書生赴京趕考,落難于此,后變為文曲星,云游各地,村人修相公廟以祀。東湖與之上的劉家湖僅有一堤(古稱長寧堤,因為軍民共建,加之它細長,俗稱槍桿堤?,F加寬加高,可通汽車。)之隔,有水閘相通。從前這個堤上有個故事。有一年,十幾個長工給財主干活,因天氣太熱,在堤上的大樹下乘涼。財主見后斥責長工,說這是他祖上栽的樹,應“先人栽樹,后人乘涼”,輪不到長工。長工們的領頭人是機智人物張華國,他帶領眾人闖進衙門去告狀,狀詞是:“風撼樹,樹搖堤,筑堤萬里也無益。”縣官認為有理,說這些樹會損毀湖堤,應連根拔起。
古代,東湖與劉家湖、清明湖、陶家湖、太平湖連成一片,與長江相通,也就是大江的港汊,直到20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時,為了防止洪災和打通道路,在沿江筑起大堤,才徹底與大江分離。也正是因為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,使這里成為長江青、草、鰱、鳙四大家魚的野生魚苗的溫床。江魚的產卵習性是溯流而上,在洄游途中,停留在三峽之下、宜昌之上的青灘、拽灘產卵,在古老背江段受精孵化,在枝江的江口發育成幼苗,被稱之為“江花”或“魚秧”。在江口有漁民搭排設網捕撈“江花”,供應各地堰塘養殖??h內的各水庫和堰塘所需魚苗一般采用肩挑的辦法運送,叫“挑魚秧”,方式十分獨特。挑魚秧須有專門的魚籮子。這種籮是用竹篾編成的,上下兩頭細,中間粗大,形似鼓,上面配有蓋和系。魚籮子編成后,需用棉布灰和桐油清縫,確保不漏水。扁擔是鍋形的,也即U形的,中間低,兩頭翹。挑魚秧的關鍵技術是顫扁擔,給魚苗仿造一種大江灘岸淺水區的波浪,同時增加一些氧氣。挑魚秧的人是不能歇腳的,腳停浪靜,魚苗必死無疑。挑魚秧的姿態最優美,挑擔人的腳步合著扁擔的節拍,顫悠悠地向前邁動。路上遇到熟人講幾句話,肩上扁擔卻在不停地顫呀顫,忽上忽下,是農人挑擔中唯一的一種挑法。有首五句子秧歌唱道:“要我唱來我就唱,學個跛子挑魚秧,歪兒坡來斜兒上,走一步來蕩幾蕩,碰到堰塘把魚放?!焙锍鲜鏊拇蠹音~外,還有鯉魚、鯽魚、鳊魚、黑魚、鯰魚(俗稱鯰胡子)、鱖魚、鯛(鰷)子、鳡魚、肥魚、黃牯頭、廣皮、麻姑、鱔魚、泥鰍、河蝦、烏龜等,共60多個品種。附近滕家河最近新建一個土著魚養殖場,已批量培育出20多個小魚品種。
3.32指金湖國家濕地公園。該景區東起東湖節制閘,西至四清橋,南臨林家拐,北至金山林場,由東湖、劉家湖和金山林場三部分組成(含江口古鎮和兩處彌陀寺、三佛寺、清真寺等)。有水上娛樂區、濕地保護區、休閑度假區、商業文化區、宗教文化區等功能區,水陸相通,動靜結合。金湖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733公頃,其中濕地669公頃,涉及馬家店、問安、仙女3個鎮(街辦)的9個村。
5.7風水上的術語,除了代表左右位置外,青龍還代表東方,白虎代表西方。
6.14.15.16江口原為江口鎮人民政府所在地,于2001年撤銷建制鎮并入馬家店街道辦事處,設立江口社區居委會。據歷代文獻記載,約在公元三世紀50年代,系沮漳河的一個分支,曾在此注入長江,故得名江口,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。
明朝萬歷二十五年,沮漳河洪水泛濫,河床東徙,改道江陵鴨子口注入長江。原經龔家閘到江豬子壇的入江故道,當地人俗稱“干河”。現今,在六合垸與下百里分界地段上的一條殘堤,便是歷史的見證。賦中所稱 “百里” ,即指百里洲。江口是靠水發展起來的。據出土文物“鄂君啟舟節銘文”所載,鄂君啟龐大的商船隊就曾兩次“逾木關(今沙市)更郢”,經長江進入沮漳河達楚國國都“郢”。據考古文獻《丹陽枝江說》一文,“郢”城在今當陽到鎮頭山附近的季家湖,現名楚城村(1974年前屬枝江轄),江口也就成了鄂君啟船隊入郢的必經之路??梢娫缭诔鴷r期,江口就有了水運歷史的記載。到了清代,長江主航道由原百里洲南流改道北流,江口竟屢遭洪水的沖刷而致港口岸線惡性坍塌,使商市遭到大的破壞。江口人為了保持和振興這座古老的水路碼頭和農副產品集散市場,順應著地勢逐漸向西三公里外遷移,到了清代中期即逐年興建而形成了今天的江口。
江口自清代中期形成以來,由于腐敗的清王朝與列強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接踵而來,一時間,外國洋人資本家由沿海各大都市迅速向內地滲入,武漢、沙市、宜昌都設立海關。由于江口地處沙宜兩港之間,陸路可通當陽、遠安、荊門等縣,水路可接湘、資、沅、澧四水,水陸交通十分便利,經濟腹地極為遼闊,對外的吸引力越來越大。于是,外籍商旅陸續來江口落籍經商,繼后又有瑞典、美、英等國的傳教士來江口修建教堂,傳經布道,同時,還特設代辦,開設洋行。據此,鋪店的競爭,行幫的設立,促使市鎮的興建,形成一個有東岳廟街、前正街、后正街、十字街等四條街的商業格局。同時,各街又貫通著15條小巷,網絡著各行各業及周圍縣內外的“四十八集”,成為枝江縣最繁榮的商賈云集的物資集散口岸,歷來享有“小漢口”的美譽。
8.30指景區西邊的仙女廟。相傳,古時一富家小姐天姿國色,卻偏偏愛上了一個農家兒郎,因其父不答應,小姐便赴東湖浣紗未歸,人們遍尋不著,“生不見人,死不見尸”。后有人說常在黎明之前見她徘徊湖畔,便說是仙女顯靈,立廟以祀?,F該廟已改作仙女福利院,“仙女廟”石門牌由步步升鞋業公司收藏并懸于大門一側。步步升鞋業公司收藏有幾十雙明、清、民國年間的“三寸金蓮”繡花鞋,還有數量眾多的生育奇石。
11.27即彌陀寺(凈土宗),原址在江口現枝江三中處,是昌明大師的祖庭,現在金山復建。據同治五年《枝江縣志》載:“彌陀寺在江口,相傳唐時建,寺最古。同治四年重修正殿、前殿、歌舞樓?!睋f昌明大師在此講經說法時八景齊動,蛙鳴鶯啼。經幾年大規模建設,新寺山門、鐘樓、鼓樓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藏經閣、齋堂、往生堂、延生堂、伽藍殿、客堂、云水堂、地藏殿、昌明大師紀念塔等主體工程已竣工,完成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,投資過億元。寺里核心建筑大雄寶殿高大雄偉,占地600平方米,高達20多米。殿內主佛高12米,全身用純金滿貼。主佛背后是觀音大士和她的32種化身,繪得精彩絕倫,栩栩如生。更難得的是天王殿,全部用進口紅木波羅格建成,國內罕見。該殿采用中國傳統榫卯結構,工藝精湛,外形古樸。在施工中,先像搭積木一樣,架起巨大的框架,然后砌墻蓋瓦,筑成古色古香的宮殿。殿內大肚彌勒佛捧腹大笑,笑世間可笑之人。兩側的四大天王身軀魁梧,為眾生護法廣結善緣。按照總體布局,枝江彌陀寺規劃總用地面積500多畝,總建筑面積32850平方米。彌陀寺的原址江口除了三佛寺外,建國前還有東山寺、蓮池寺、龍潭寺、觀音庵、凈土庵等。
12金山原來交通極為不便,現已四通八達。漢宜高速鐵路枝江站前路直通金山彌陀寺,并連接滬渝高速公路、318國道,短時間內即可到達武漢和宜昌等大城市。在景區內,彌陀寺作為景區大門,與環湖路相通,與江口相連,形成景區路網。
13云夢澤是古時江漢平原湖泊群的總稱,先秦時周長可達千里,后因泥沙淤積,范圍逐漸縮小,消退成為一些零星小湖,東湖、劉家湖即是。據《左傳》《國語》《子虛賦》等書記載,楚國有一名為“云夢”的狩獵區,說明其中不僅有湖泊,也有山林、河流、沼澤等各種地理形態?!皦簟痹诔窖灾袨楹芍?。因這里常年云蒸霞蔚,水天一色,故名。更早以前,這里是浩瀚的水面?!吨袊幕瘜д摗罚ㄖ袊鴻n案出版社2000年4月版,柯育芳等編著):“湖北省東南部自安陸以南、枝江以東、黃岡以西,湖南省西北部自臨澧以東、長沙以北,包括洞庭湖,黃帝時還是一片汪洋,當時叫‘云夢大澤’。”
在清道光十年(1830年)之前,現在的長江主航道北江是沱江,與東湖連為一體,與百里洲隔水相望,湖泊、港汊交織在一起。這一年江沱移位,九曲回腸的狀況才不復存在?!对娊洝分械摹督秀帷肥沁@里最古老的民歌。其歌婉轉凄涼,至今催淚。詩云:“江有汜,之子歸,不我以。不我以?其后也悔!江有渚,之子歸,不我與。不我與?其后也處!江有沱,之子歸,不我過。不我過?其嘯也歌?!蹦俏簧賸D唱道:“這個人兒從大江的那條回流里歸來,給我一個不理。給我個不理?他后來呀一定會懊悔!這個人兒從大江的小洲那里歸來,不肯和我好。不肯和我好?他后來呀會跟我相處得很好。這個人兒從大江的支流那邊歸來,不打我這里過。不打我這里過?他打口哨呀給我唱歌?!蹦俏辉谥揞^張望的婦人用江有支流回水來原諒丈夫另有新歡,哀求她的丈夫回心轉意,情能斷腸。有回流,有支流,有居人小洲,確是我們的先人居。
17.18《下里巴人》和《陽春白雪》都是楚國民歌,前俗后雅,前眾后寡。枝江地處楚國中心地帶,距國都不遠,應是兩歌的流行地區。流變至今的下里巴人民歌在枝江可達千首以上,如:“姐兒下河清衣裳,衣裳擺在河埂子上,手提衣裳心里慌,看郎的影子在哪方,生怕打起絲絲浪?!薄疤柍鰜砣f丈高,曬姐頭來曬姐腰。曬姐頭來猶是可,曬姐腰來姐心焦,捉住螃蟹等火燒?!薄疤柈旐斦諠M沖,幺姑兒送飯到田中。早晨送飯蓮花碗,中午送飯蓮花盅,晚上送飯一場空。”“姐兒門前一道橋,小郎過橋閃了腰。正月十五姐送藥,八月十五還沒好,郎害相思姐成癆?!薄皯倮蓱俚眯睦锘牛鲲埻洖V米湯,喂豬拉起一捆草,牽牛喝水撮瓢糠,魂魄沒在奴身上?!薄袄珊ο嗨疾缓谜f,弄姐頭花沖水喝。你要頭發剪子剪,你要心肝動刀割,只要情郎救得活。”“同你坐到五更頭,點完燈草點完油。我摘眉毛做燈草,妹滴眼淚做燈油,燒盡憂心燒盡愁?!?/span>
19.20.21“逝者如斯夫”是孔子的名言,出自《論語·子罕》,原文是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?!备袊@時光流逝太快,應該珍惜。“來者猶可追”是楚狂的名言,出自《論語·微子》,原文是“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:‘鳳兮鳳兮,何德之衰!往者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。已而,已而!今之從政者殆而!’”這是楚人對孔子“知其不可而為之”的諷勸??鬃酉萝囅肱c接輿談談,接輿卻朝云夢澤方向跑遠了。景區附近有關廟山、楊家山、施家坡遺址,還有青冢子、青隆包等楚國貴族墓群。
24.25.26煙墩包位于景區西部,相傳三國時關羽在這個小山包上舉煙退敵,實為長江沿岸烽火臺遺址。呼風廟位于東湖西北岸的龜形小山上,相傳關羽曾在此乘涼呼風,也是周倉為關羽牧馬之處,后人立廟以祀。據說建國前枝江、松滋的官員和名士常到此避暑,香火很旺。曬經山位于東湖附近,相傳唐僧西天取經歸來,在此晾曬經書。
28據《枝江縣志(乾隆版)》記載,江口三佛寺始建于明崇禎元年(1628年),原名三仙庵,因供奉三仙娘娘而得名。1633年因供奉釋迦牟尼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而更名三佛寺,為枝江唯一的尼庵。三佛寺的前身是三仙庵,而供奉的三仙娘娘就是女神林默娘。林默娘生于宋建隆元年(960年),系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島人,從小聰明勇敢過人,能渡海救人,被敬稱為“龍女”“神女”。相傳她羽化升天,護國平寇,普度眾生,被歷代帝王封為“天妃娘娘”,各地紛紛立廟以祀。清代大學士、官至刑部尚書的劉國仕曾寫下了《游三佛寺碑記》(此碑已毀),他在文中描述當年的情景:“枝江江口之三佛寺者,闊九間,深五重,占地三十又六頃……殿堂雄偉,雕梁畫棟,極盡威雄焉……十方僧俗,爭相朝拜,文武將相,亦多志詠……時有荊楚名剎之譽也?!爆F寺廟基本保留了原規模,一個新的宏偉規劃即將實施。按照《枝江三佛寺改擴建總體規劃》,已新征土地36畝,建成后老街與新街相連接,更加壯觀。
29清真寺在江口正街西端,為信仰依斯蘭教的回族人民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,原建于清朝末年,1980年改建,內設禮拜廳和沐浴室,占地1000多平方米。現江口有回民400人左右,這里是他們的精神家園。據《枝江縣志(1990年版)》載,清咸豐年間,清軍鮑超部隊中部分回族軍士在豫南落籍,當年歉收,為逃避苛稅,被迫自漢水南下謀生,來到江口。初來時焦姓較多,有位焦六爺學識淵博,于1861年領眾修建清真寺,占地約五畝。焦六爺任第一任教長,至1966年的105年間共經歷了11任教長。“艾瑪乃提” 為依斯蘭教常用語,意為忠誠、信任等。
31聞名全國的枝江酒業集團的前身是江口古鎮的謙泰吉槽坊。清嘉慶二十二年(1817年),松滋縣馬峪河陳二口村一位秀才張元楠相中了江口這塊寶地,攜家于此開設釀酒槽坊,取名“謙泰吉”。經200年的歲月更迭,老槽坊依然存在,并為枝江酒業的發展再出新釀。建國前,江口以姓氏取名的槽坊就有上十家,如張萬太、鄧復昌、周林記、鄭東記、陳永興、彭和圣、楊合興、田興順、董中興等。在枝江釀酒史上有一個離奇的故事。某年某月某日,一個白胡子老頭提著酒葫蘆到兩孤老門口說要打酒。這兩孤老說自己不賣酒。白胡子老頭說:“你們屋后院里有一井好酒,怎么不賣呢?”老兩口不信。白胡子老頭徑自到后院打出一桶,果然香飄四溢。從此,老兩口做起酒的營生,賺了不少錢。但老婆子人心不足,對老頭子抱怨:“井里有酒無糟,喂不成豬。要是有糟就更好了?!闭f完這話,老頭子去井里打酒,酒卻還原成了水,而且冒出一縷青煙,傳出白胡子老頭的聲音:“天高不為高,人心第一高。井水當酒賣,還嫌豬無糟?!?/span>
作者簡介:呂云洲,號退思齋主;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、枝江市政協《枝江文史》期刊主編;著有長篇小說《黃柏之戀》(改編成劇本后刊登于《今古傳奇》2021年8月號)、現代散文集《耕讀橫溪》、文言集《尚古學步集》等;《瑪瑙河賦》《枝江賦》《夢游桃源賦》載《中華辭賦》雜志,《愚叟手術雜記》載《文思》(全球唯一文言文雜志),《三峽大學師范教育紀念園賦》于2024年9月勒石。